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-白嫩少妇激情无码-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-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

馬家河街道:咱們的小區有力量
2021-11-04 10:23:37          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 | 編輯:譚舒文 |          瀏覽量:31480

天元區馬家河街道仙嶺小區:

創新小區治理新模式

居民有了“幸福港灣”


推門見綠、處處便捷、生活愜意。這是馬家河街道仙嶺小區80歲老人陳仁細的一天,也是住在這個小區的居民們,當下生活的狀態。


曾經的安置小區,經歷了10年,悄然蛻變。


2020年,馬家河街道以黨建為突破口,成立仙嶺小區黨支部。這兩年,小游園有了、新市民學校開起來了……居民們有了“安得廣廈千萬間”的安穩,也有了三餐四季、溫暖有趣。


一個支部的力量


“新市民”這個稱呼,對于陳仁細來說,既熟悉又陌生,過了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,在2011年,她跟著家人告別了老屋,住進了新樓房,成了“新市民”。     


和她同樣經歷變化的,還有陸續入住的300余戶居民們。



作為馬家河街道最早的安置小區,它位于該街道仙嶺社區,小區的居民多來自該社區及周邊部分社區,共有房屋15棟,325戶,居民1100余人。從散居變聚居,這些居民經歷著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過程,以前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悄然改變。如何讓他們適應新身份,如何內心更豐盈,生活更便捷?     


當年6月,仙嶺小區黨支部成立,來自小區的28名老黨員和在職黨員開始發揮先鋒模范作用,跳出思維定式,跳出“小黨建”的格局,創新“大黨建+”工作模式,通過黨建融合、小區治理、服務提升,小區黨支部融入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。   


居民遇到急事、煩事、難事時,小區黨支部成為了重要“管家”。


“跟原來的相處模式不同,大家認識到,小區是大家的家園,只有每個人都來維護他,這個‘大家才能越來越好。” 小區黨支部書記羅江說。


一間“學校”的力量


小區黨支部,面對的另一道難題,是居民對于“新市民”身份的適應于認同。


這道題如何解?小區黨支部想了如此一招——成立“新市民學校”,把居民引進來、老師請進來,讓他們學知識、漲見識、增樂趣。

    

120平方米的空間,有書籍、有方桌、有茶、有吃食,居民聊天、聽講座、看書、閑話,充滿了熱鬧和暖意。



仙嶺社區黨建專干陳芳說,“新市民學校”通過開展防詐騙講座、禁毒知識宣講等各類講座、傳統節慶活動、黨史知識競賽、紅歌大比拼、技能培訓、送戲下鄉等系列活動相繼開展,小游園也建立起來了,老人們也有了專項體檢服務,居民們的幸福感、歸屬感更充足,“新市民”的身份,悄然轉變。

 

本周日,“新市民學校”又要開課。大家正張羅著社區老人們的“茶話會”,主題就是“嘮嗑”。屆時,25位小區老人代表,坐在一起話家常、談小區變化、說當前困惑。“讓居民參與這類活動,在實現觀念轉變的同時,家庭與家庭互動也會變多,家庭與社區互動多了,社區內關系就和諧了。”

   

居民當學生,居民也是老師。小區黨支部成立的一支黨員志愿者隊伍,隊伍里囊括了各有所長的黨員志愿者,有醫生、文藝愛好者、理發師等,他們經常利用自己專長給居民提供幫助,也共同完成”新市民”身份的認同。 


 匯聚起小區群眾的力量


?小區怎么變,居民最有發言權。



在仙嶺小區黨支部,從“我想做什么”到向居民群眾發問“您想要我們做什么,您想要為大家做什么”, 讓居民真正成為小區治理“當家人”。


“我想要知道更多的養生知識,人老啦,身體就沒以前那么好了,要保養啦!”

“我很會做手工藝品的,我可以帶小朋友們做手工藝品,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手藝丟失。”

…… ……


這段時間,居民們又開展了一次小區治理大討論。該小區黨支部的志愿者,分成7個組,向居民們廣泛征集民意,了解居民需求,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治理,形成“人人參與、人人共享”的小區治理氛圍。


居民成了“當家人”,大家的心也更熱了。以前不愿管的亂堆垃圾、占道亂停車、開始有居民主動在業主微信群里呼吁、勸止;在防疫、創文、環境整治、困難幫扶等領域,通過黨員帶動群眾,形成一股強大合力,引領小區健康向上發展。


不知不覺中,基層治理的主角已經悄然發生改變,小區治理從原來的“獨唱”變成“領唱”“大合唱”,在黨員的示范帶動,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,鄰里關系更和睦、小區環境更整潔、小區氛圍更和諧,黨的建設更有“溫度”。







責編:譚舒文
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
  下載APP